发布日期:2025-01-04 15:06 点击次数:194
学历教育: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介绍 1.学科介绍: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蕴育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依托北京大学长期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良好基础,培养高层次学术型(工学)人才,支持我国软件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研究所、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中的软件工程相关学科方向进行调整和整合,形成软件科学与技术、服务科学与工程、软件应用技术与工程三个学科方向。2014年计划招收工学博士研究生10名,工学硕士研究生10名。 本学科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教授的带领下,自1983年开始探索软件工程研究、教育及实践,学科建设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本学科对应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作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过去两轮重点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同行第一;创建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教育部中期评估和验收评估中均综合排名第一;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11年教育部评估的27个信息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中排名第一;此外,本学科还拥有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网络与软件安全保障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软件协同研发支撑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在985、211计划的重点支持下,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软件工程学科创新平台。 本学科拥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30余部。在国际软件工程领域顶级会议ICSE和FSE上,本学科人员近5年发表的长文(Regular Paper)占到大陆学者发表论文50%以上,获得大陆学者迄今为止总共4次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中的3次,杨芙清院士应邀在ICSE2006作的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是该会议30余年以来唯一的大陆学者Keynote。 2.方向介绍: a.软件科学与技术方向:近年来在促进我国软件产业技术变革的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的基础上,陆续研制了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和高可信软件开发环境等面向互联网的新型软件工程系统,“总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在软件构件库应用规模上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在北京、上海等十余个863软件园服务企业数千家,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理论与方法、系统软件、软件工程技术与环境、软件知识工程等。 b.服务科学与工程方向:面向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的建设,是国际上最早从事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单位之一。陆续研制了情境感知服务系统、云存储数据服务平台等面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服务系统,形成了20多项国际和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与IBM、英特尔、华为、西门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有深入、紧密的合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服务工程、服务计算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计算与感知。 c.软件应用技术与工程方向: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特征和开源协作的软件开发趋势,积极开展软件协同研发支撑技术、云应用集成技术、软件可靠性安全性技术、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技术的研究,研制了SaaS模式的软件协同研发的系统、应用集成支撑平台、代码静态分析、云测试平台、节能物联网等系统,推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军队军工、企业、政府部门具有上万家用户,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领域软件工程、软件协同设计、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与软件保障。 1.学科介绍: 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蕴育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依托北京大学长期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良好基础,培养高层次学术型(工学)人才,支 持我国软件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北京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研究所、软件工程国家工程 研究中心、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中的软件工程相关学科方向进行调整和整合,形成软件科学与技术、服务科学与工程、软件应用技术与工程三个学科方向。2014年 计划招收工学博士研究生10名,工学硕士研究生10名。 本学科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教授的带领下,自1983年开始探索软件工程研究、教育及实践,学科建设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 发展历程,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本学科对应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作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过去两轮重点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同行第一;创建的示范 性软件学院,在教育部中期评估和验收评估中均综合排名第一;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11年教育部评估的27个信息科学领域重点实验 室中排名第一;此外,本学科还拥有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网络与软件安全保障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软件协同研发支撑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在985、211计划的重点支持下,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软件工程学科创新平 台。 本学科拥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4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杰青3人、教育部 新世纪人才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近三年来承担70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科研合同总金额近2亿元;近年来,发表论文500余篇,出 版著作及教材30余部。在国际软件工程领域顶级会议ICSE和FSE上,本学科人员近5年发表的长文(Regular Paper)占到大陆学者发表论文50%以上,获得大陆学者迄今为止总共4次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中的3次,杨芙清院士应邀在ICSE2006作的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是该会议30余年以来唯一的大陆学者 Keynote。 2.方向介绍: a.软件科学与技术方向:近年来在促进我国软件产业技术变革的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的基础上,陆续研制了基于 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和高可信软件开发环境等面向互联网的新型软件工程系统,“总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在软件构件库 应用规模上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在北京、上海等十余个863软件园服务企业数千家,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理论与方法、系统软 件、软件工程技术与环境、软件知识工程等。 b.服务科学与工程方向:面向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的建设,是国际上最早从事服务科学与工 程研究的单位之一。陆续研制了情境感知服务系统、云存储数据服务平台等面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服务系统,形成了20多项国际和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与 IBM、英特尔、华为、西门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有深入、紧密的合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服务工程、服务计算 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计算与感知。 c.软件应用技术与工程方向: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特征和开源协作的软件开发趋势,积极开展软件协同研发支撑技 术、云应用集成技术、软件可靠性安全性技术、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技术的研究,研制了SaaS模式的软件协同研发的系统、应用集成支撑平台、代码静 态分析、云测试平台、节能物联网等系统,推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军队军工、企业、政府部门具有上万家用户,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主要研究 方向包括:领域软件工程、软件协同设计、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与软件保障。 -->